王棵:關于王秀梅的N種叫法
作者:王棵
翻閱我和秀梅數十頁的QQ聊天記錄,查到去年我曾主動要求給她寫印象記。她記住了——于是,當她突然需要一篇印象記時,果斷給我派活。
我為什么不在“她記住了”之前加上“可能”、“或許”這樣的前綴呢?因為我實在是對了解秀梅這件事太有信心了。比方說,我基本上可以斷定她是這樣一個人:她怕麻煩別人、她不主動跟別人交朋友、她杜絕跟不夠熟的人打交道、她習慣于求人不如求己,這幾樣合并到一個正被眾多文學期刊“虎視眈眈”的當熱作家身上時,會產生某些致命的問題——假使某刊需要她提供本人作品之外的文章來完成某種創意,這些文章的來源一時間會讓她頭大:“找誰寫呢?”“怎么辦呢?”“愁死我了?”,如此多的煩惱突然成為那段時間里她最大的困擾,這樣一來,那事情便被她以麻煩視之。她通常會選擇將這麻煩草草處理了事。當一個她夠熟的人向她預付共同處理“麻煩”的誠意,可以使這種事不致草草收場,她不珍視才怪吶。
呵!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我是說盡管我自視了解秀梅,但我剛才給秀梅所作的一系列判斷,仍然擺脫不了主觀臆斷的嫌疑。我勇于一開場就給秀梅下結論,其實更多是想表明,如果你跟秀梅相熟,你跟她說話不用那么有顧忌,如果你有分析歸納的愛好,你可以挺隨便地解構她,說得對與不對,她都不會介意。跟她常常留給初識者沉默、略有些拘謹,似乎心思挺重的小女人的印象不同,甚至跟她小說中常流露出的那些敏感、憂郁、銳痛的格調有區別的是,她內里其實深藏著一個大女人。
我對秀梅有“大女人”的認識,首先緣于若干年來我和秀梅在QQ聊天中以“王秀梅”這三字為母詞所進行的各種創作。這些作品也都是三個字,頭尾二字通常不變。確切地說,所謂的創作就是把“秀”換成各種各樣的字。就好像,把一根橡皮筋兩頭固定,中間一會兒拉成這樣,一會兒拉成那樣。當然,它從來不會崩斷。
記憶中第一次對“王秀梅”實施創作,是七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剛剛跟秀梅在北京一個多少與文學創作不太相關但幾乎全部由作家組成的學習班里由文友變成同學。學習班結束后,有時在網上搜到秀梅的作品,這時同學情、我們的友誼會被在我心里發酵成一種另類的懷念方式:我去某個發有秀梅作品的論壇發布“秀梅軼事”。我記得有一次,我一時興起,煞有介事、洋洋一兩千字地快速“創作”了一則以秀梅為主人公的半虛構半真實的、很文學的跟帖,在這則跟帖的最后,為了表示我是一個跟得上“時代語氣”的人,我借用當時剛剛在網絡上興盛起的故意用同音字說錯一個字或詞的潮流,把王秀梅三字寫成“王銹霉”。
秀梅原封不動地將這則多少把她戲劇化了的跟帖轉到了她的博客上,一個字都不帶改的,包括很難看很難看的“王銹霉”。
她對自己名號的不鐘愛,令我大受鼓舞。從此,“王秀梅”這個詞組就遭殃了,它徹底成為一個有語詞頑皮綜合癥的人的創作源泉。我記得冬天的時候在QQ上遇到秀梅,我就大叫:王冬梅王冬梅!春天的時候她就成了王春梅,一如你所知,秋天來了,她當然得應時變成王秋梅啦,在夏天的時候,我有點猶豫,這個季節開梅花是不可能的啊,畢竟,竇娥又不是季節神,那咋辦?還能咋辦!不開也得開,王夏梅,必須的。幾番季節輪回,秀梅同學儼然一株雪中寒梅,鐵骨錚錚,忍受我這造詞狂人的造次,她始終無視。從來,她都不質疑為什么要她一人分飾如此眾多的“梅角”、不發出異議。如此以不變應萬變,好一個重金屬氣質,于是,王鐵梅隨著我的鍵盤“咔咔”聲應運而生。
只有一次,我喊到王春梅還是王秋梅的時候,秀梅說她的妹妹還是姐姐叫這個名,她算是代為應答了。
最近幾年,我多次叫秀梅王紅梅。這個“紅”字來源于何種邏輯,如果你跟我一樣習慣翻閱文學期刊們的目錄,就和我一樣清楚。當然,我是多么高興、多么激動地能目睹這種邏輯持續在我的視野里展現。早在我和秀梅成為同學之前,那時候秀梅才剛在個別不太為人熟知的文學期刊里亮相,我就關注到秀梅。一個同我一樣關注到秀梅的、當時已有名氣的、在我看來很有才氣的南方女作家說秀梅是“世界第一”——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但至少表明,在這個有才華的女作家眼里,秀梅有某個方面的寫作特質是“第一”的。這個“第一”是什么,我不是搞評論的,還是點到為止吧。
那么多王什么梅,都敵不過我對“王大梅”的喜愛。在我心里,不矯飾、不造作、干練、樸直、自強、自省,習慣自我收斂、容忍的王秀梅不管是什么梅,總有一個大大的梅作鋪墊,其它這個梅那個梅,都是這大梅當天被換戴的一件頭飾。
說到這里,我這篇文章得用一用敘述方法里“話鋒一轉”的招數了——話說回來,我得說,秀梅的大梅范兒在她這里并不是顯范兒,它藏在內里,只有熟悉她的人才有緣洞見。但你要問了,秀梅的顯范兒是什么呢?說實話,你還真難總結出來。在我印象中,秀梅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是那種“完全不表現派”,她克制住自己的一切,不表現出來。所以,通常情況下,人們只能看到她是個微笑的、不執一詞的秀梅。她慣于將自己消融于環境中。成為一個環境中的焦點,應該是會讓她感到畏懼的。換句話說,她靜靜地享受著自己的一切,不輕易與他人分享,就像琥珀享受著孕育自我的美好時光,在此期間,她偷偷地讓自己變得更美。
當然,也有一個可能,秀梅知道自己在大女人的基石上,還有著一些疵邊兒的東西,譬如孤獨感、痛感、不安全感,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諸如突然要發火的感覺,她終歸是個很善良的人,她怕流露自己的同時免不了會流出這些疵邊兒,給別人帶來困擾,甚或說,扎到別人。所以,她寧愿在外圍的生活中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表現,讓有的人覺得她神秘,有的人覺得她不易接近,當然,她也需要因此承受誤解——作為骨子里的大女人,這點承受力當然是小兒科的事了。
卻有一點,在小說中,那個大的秀梅,通常似乎都被她自己屏敝了。在那里,她似乎更愿意不停地放大自己內心的各種“小”,當這些“小”被她通過自己的作品人為地放大之后,在她把自己變成一個極具個性魅力的作家的同時,她一定也成為了他人眼里的另一個自己。這個她,是那個大梅某個枝椏上長出的另一棵樹,其實很可能與她的主軸差之千里。
說來說去,其實也可以歸結到一點,秀梅其實是個很豐富的女性。必須要說的一點是,促成這豐富的諸多元素里,竟然有頑皮哦。
確實,有時候,我竟會覺得,秀梅性格中有一點頑皮的東西。這種頑皮在她與兒子的各種互動上體現得格外明顯:首先,她給兒子起名叫鋼蹦,把名字起得這么叮林當啷倒還罷了,最主要的是,她會給鋼蹦拍各種各樣的照片,什么樣的體態都有,其中有一張,鋼蹦小朋友坐在馬桶上。最要命的是,照片里的鋼蹦無論是處于哪種體態,都一副笑得開心極了的樣子,讓人無法不想像到當時他與他對面手執相機的那個女人之間的熱烈互動。有時候,今年才滿六歲的鋼蹦會與秀梅互換角色,這小子來充當攝影師,有一張照片,秀梅很美好地面對鏡頭,這是鋼蹦的杰作——他們兩個人這樣的母子關系,多么叫人艷羨啊。我也總能感覺到,秀梅對于兒子的喜愛,遠遠超過了喜歡她自己。而鋼蹦,顯然也熱愛著他的這個娘。
得強調一句,秀梅的這個孩子,看著怎一個皮實、健美、陽光了得,最關鍵的是貨真價實的英俊。有如此優質的“作品”,難怪秀梅在她的文學生活里,經常是一副不表現、就是不表現、絕不表現的樣子,她有資本志不在此吶。
我對秀梅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究其原因,概因為我們有很多的相同或相通之處:我們同歲;我們都在鄉下出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們都是在新世紀初開始寫作生涯;在文壇眾生相中,我們似乎應屬于長得比較相像的那類作家,我說的這種相像包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方法,還包括文學上的表現。
我覺得有一種作家是這樣的,首先,他看小說永遠記不住里面的情節和故事,更不用說人名,最多只記得這小說里流淌出來的一點感覺、記住幾則碎玉般的片斷、幾個有創意的詞,就算他極其愛戴的、昨天剛剛看過的一篇小說,就算他看過一而再、再而三看過的作品,也同樣出現這種后果。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像不久前有人問我喜歡看什么書,我說我去年特別喜歡東野圭吾的小說,差不多他翻譯到國內的書全看過了,對方就問他都有什么小說?我卻老半天一個名字都沒想起來。某本書近二十年來我看過好多遍,但你若叫我跟你說那里面的情節,我講兩分鐘一定卡殼,而且一定會講錯。據我所知,有一些作家跟我也是一樣的。這是那種惟有創造才能使其產生言說或寫作欲,而復述這種事絕不可能在比幾分鐘更長的時段里持續下去的作家。這件事讓我發現,秀梅跟我在這方面具有同樣致命的缺憾。
然而,如果要這樣一種連最鐘愛的作品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的作家去傳道授業怎么辦呢?那我可以明確地說,這個作家的災難來了。秀梅最近最痛苦的事情,似乎就莫過于眼下常會接到的那些被要求她去開口說話的活動了。一旦接到某個“邀講令”,百般推辭不得之后,她只好勉為其難地準備,勉為其難地像奔赴刑場一樣去開口了;而那段時間,她的生活全部打亂。當然如果把這當成一種錘煉的話,或許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